查看原文
其他

“高龄”博士师弟说:得遇一“导师”,何愁找教职?!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考博圈 Author 浴火凤凰

像极了读博时期的我,只是我没有遇到“好”导师!



来源:考博圈原题:《导师的“关门弟子”成长记...》

上周五的上午10点钟,学校组织了2021届博士生的毕业典礼。


我的博士导师虽然参加,但也只是作为导师代表发言,今年并没有学生毕业。原因很简单,她的博士“关门弟子”——也就是我——在两年前已经顺利毕业了。


由于这两年一直在学校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,所以,时不时地还能在校园里与相导师遇。当然,她也时不时地请吃顿饭,交流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。


作为导师的博士“关门弟子”(注:她还在带着2个硕士),回顾波澜不惊的博士生活,不由地想把与导师及师门之间的趣事,以及读博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番。





误打误撞,成为博士“关门弟子”




我选博士导师经历,其实与当年选硕士导师的情形如出一辙——用“误打误撞”这词来形容相当贴切。可能是认为身兼行政职务的导师,对学业及今后的发展更有利吧,我考博时毅然选择了所报专业的系主任作为导师。


在入学考试前,我还专门乘高铁到学校与这位主任见了一面。领导嘛,说话挺随和的,但也非常缜密,既不说收你也不说不收,只说了一句:等成绩出来再说吧!


当年博士竞争还比较激烈,10位考生中仅录取3人,与主任联系,他说去北京出差,让我先专心考试。当天上午笔试之后,下午参加面试,而面试组长是一位女教授。由于我准备较为充分,面试也没有过多波澜,总体感觉还不错,但不知道总分排名如何。


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并到学校报到时,我才发现自己的导师不是那位系主任,而是另一位没听说过的教授(说实话,导师的名字从字面上来看,根本区分不出性别)。我顿时一脸蒙圈,估计自己被调剂了吧,和我硕士的情形完全一样。


于是乎,按照姓名赶紧找到导师的办公室,推门一看:原来是那位面试的女专家组长。就这样与她聊了一个上午,此时才发现,除去面试时的严肃,这位具有语言中带有东北口音的导师,那是相当和蔼可亲,既有东北人的那种幽默,也有学术教授那种睿智。


交谈中才了解到,我总分排名第三,由于排名第一的学生比我早几天和那位主任联系,我不得不调剂过来(其实,也是现在导师自己挑选的我,其中故事另有文章会交待),就这样,我误打误撞成为她的博士“关门弟子”!





机缘巧合,成为“高龄”博士师弟




新弟子入门,终归还是要和其他同门师兄师姐们见见面的。于是,由导师作东(本来我是坚持要请大家,导师说你钱不多,还是省着用吧),和留校任教的大师兄、比我早一年的博士女师姐,以及2名硕士一起吃顿饭。


其实,导师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0来个学生,但当时实际在学校的只有我们4人,其他的早已毕业奔赴四方,直到我毕业时了没有见到过一次,只是偶尔在导师组的微信群中看到他们的信息。


说到师门,不得不提我的那位师姐,论入门的先后排辈顺序,她当然是师姐,但按实际年龄来讲,她只是算是个小妹子了。因为我本硕连读毕业之后,工作了7年时间再接着读博,入学时已经32岁了。而这位师姐则是本硕博连读,没经历过社会的摔打,一脸的稚气未消。


俗话说:一回生二回熟。和这位师姐见了两面之后,她也不客气了,一直“师弟、师弟”地叫我,“师弟,你到导师办公室来一下,有个任务”,“师弟,我有篇论文,你帮着校对下文字”,“师弟,你晚上有没有空,导师又请咱们几个吃饭”……


直到有一天,她突然给我打电话:“师弟,你都已经30多了啊?怎么比我年纪还大,你不是我师弟吗?”


哎,真感觉这位本硕博连读的师姐傻的有些可爱,但又不能打击人家,只好回复道:“我人长得显年轻,但称谓不论年龄,只按入门先后顺序,你永远是我师姐!”于是乎,即使毕业了,她“师弟、师弟”一直叫到现在。





无心插柳,成为“最优”博士弟子




虽然导师在生活十分关心我们,但在学业上则是以严格著称。她常说“博士学位是要你们自己努力获得的,不要想着在基础课考试、论文开题、中期考评、论文查重或毕业答辩时,让我去和谁谁谁打招呼,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!”


导师的教育理念,就是尽量不给学生压太多的科研任务,整个博士期间,她安排的任务只有三次,而且都是和我博士论文相关的资料收集、结题报告填写和出书稿整理。


导师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去规划时间,尽可能地多阅读书籍与参考文献,如何发现现实问题,根据爱好选择题目。我至今仍记得,她开学时让我读的两本书,并不是学科专业书目,而是《哲学:思想的前提批判》和《逻辑思维能力与素养》。她说专业是死的,读博最重要的是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培养。


由于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与我的实际工作经历较为契合,所以写起来较为顺手,当然其间也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难题,导师也会召集师兄师姐一起为我出出点子、想想办法。


其实,我最初的想法也非常简单,就是早点写完论文,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就OK了,所以我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的相当紧,论文的10章具体安排哪个月、完成哪个部分都列出清单,并且逼自己严格执行。


正是由于方向明确、计划周详、落实严格,我与我的那位小师姐在同一天向导师提交了学位论文,当然,我比她还早了10分钟送到导师办公室,这令她非常地意外。


虽然论文质量写的还算不过,不过导师觉得我还是太过着急了,于是让我再利用1年时间,静下心来去修改。整整一年时间,从头到尾又修改了10来遍,12万多字的论文才最终定稿。


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我这篇论文竟然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,并且在第二年学科所在系统的全国评选中,同样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。导师也很是开心,说我这位“关门弟子”,真的为她的博士生导师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
回想这几年的读博之路,我十分感谢我导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栽培之情,感谢同门师兄师姐的帮助与爱护,更重要的是,想和正在读博和打算读博的同仁们,分享个人的心得体会。





好的导师就是成功的一半




古人云:“师如父母,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(用在我导身上,终身为母更为准确)”。


一位真正靠谱的导师,在博士生阶段真的是可遇不可求。在读博士之前,我一直觉得教授们都比较靠谱,虽然偶尔有不靠谱的导师,但也是极少极少的比例。


但是整个博士阶段读下来,无论是身边的同学,还是网上的吐槽,都能够看到不少导师不作为,甚至作恶的案例。见过长期拖延学生不让其按期毕业的,见过跳槽之后把学生放在原校不闻不问的,还见过把学生的论文成果送给其他人的,甚至还有博士生毕业之后拒绝给博士生写推荐信的。


和我一起入学的一位博士,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找他导师,因为,每次见面就意味着一顿臭骂:你如何如何不上劲,看看人家论文发了多少篇论文?你如何如何不听话,我给你的论文方向你为什么不写?……


他由于论文方向他不喜欢,自己主动换了个题目,所以论文开题报告导师一直不肯签字,就这样耗着。但不能总这样拖延下去,他发现导师比较喜欢抽烟、喝酒,于是乎,他花了近一万块钱,给导师送了四五回的好烟好酒。每次他导师收下倒挺利索,但事后照样不肯签定、狂批不止,逼得他最后放弃学业,立马拉黑导师,誓称老死不相往来。


导师的人品不好,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最大的悲哀。


幸运的是,我遇到了一位“别人家”的导师。她常说:“做科研就是加入一个又一个的俱乐部”。想要圈子里面的人带着新人玩,除了新人自身的努力之外,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的引荐,而这个引荐的人通常来说就是博士生的导师。


如果导师并没有将博士生引入到这个圈子里面,那么博士生到最后也只是一个圈外之人,需要花费比想象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进入圈子。


审稿人和编辑的数量其实是有限的,通常来说都是圈子里面的人,对于一些差不多的学术成果,其实就是看圈子里面的关系和面子了。


而我的导师非常乐于将学生还不错论文推荐给审稿人,这样比学生自己盲目去投稿的成功率大出许多。





不要焦虑!不要焦虑!不要焦虑!




重要的事情,先说三遍。


到了读博阶段的人,一般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。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们结婚生子、买房加薪,父母或旁敲侧击该找对象啦,或直言明示要不别念啦,早点去社会上磨练吧!再加上身边各种牛人,论文成果一大堆,可自己却毫无输出,科研压力山在,非常容易焦虑。


自己经历过焦虑到一天只睡2小时,掉头发、暴饮暴食、爆肥爆瘦、拿咖啡和烟酒续命的时期。但后来,慢慢与导师、师兄师姐交流,总结出两点心得体会:


一是每个人的“时区”不同。


Youarenottooearly,youarenottoolate,youareverymuchontimeinyourtimezone。

读博之后,不必感到自己在人生和学术上都慢人家一拍,只是你的时区还没到来。你只要在你自己的时间线下做纵向对比就好了,这么一想还真卸下不少思想包裹。


二是千万不要被毒鸡汤成功学忽悠。


我们从小就被各类“头悬梁锥刺股”“凿壁借光”“卧薪尝胆”的故事教育。长大之后,各种励志公众号给我们推送成功学的文章,鼓吹凌晨两点的学校图书馆,某名人凌晨四点开始训练,某学者没有休假的十年如一日,等等。


可是真的是这样吗?做到这样就可以成功吗?谁又不是没见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,谁又不是没过过“5+2”“白+黑”的以实验室为家的生活,可我还是一个充满焦虑的、普普通通的、为发paper累死累活的小博啊?





人哪,最重要的是要开心!




读博之前和刚读博的时候,我所在圈子里的所有人,当然也包括我在内,价值判断的标准都是发表更多的文章、申请更多的课题、获得最快的提升、戴上更高更多的帽子、挣来更多的钱……


我读博的出发点也是这样,我从来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,因为大家都是这样。即便已经被这些东西所累,所有人也依然屁颠儿屁颠儿地去追求。


但是,读博后,发生在师兄师姐身上事,让我改变了自己以前的价值判断。


第一个让我有所触动的是,是一姓柴的师兄。听导师说,他每天刻苦读书,专心完成课业任务,而且各门成绩在那一届都名列前茅。然而,博三时突然消失了,后来一问才知道,他觉得学业压力太大,主动放弃退学了!


在我以前的价值判断中,学业就是天,要高于一切,退学是一件超级丢脸的事情,舆论的压力会让压得人抬不起头,甚至不敢出门。

但是,那位师兄觉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,因为我们是人!有时候学会放弃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救赎,也是爱自己。


第二个是一位师姐,她博士毕业后去了一家幼儿园工作!对此我很不理解,历经千辛万苦才熬到博士毕业,去幼儿园哄孩子,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?


这位师姐说:“这没什么啊,读博就是因为自己喜欢,想看看读博到底是什么样的,搞科研只是一种思维和能力的训练,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,这就够了。我现在进幼儿园也是因为自己喜欢,这很正常。我以后说不定又有想尝试的东西,我依然会去做。”


直到我毕业后才理解了她的逻辑:人生短短几十年,为什么要被别人的价值观束缚?做人不要太功利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跟着自己的心走,当然前提是对社会、对家人朋友无害。


无论出于什么目的,会经历什么磨难,抑或毕业后会从事什么工作,读博,对于人生来说,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。最后,用纳兰性德《浣溪沙》中的诗句,与所有读博人共勉:


我是人间惆怅客,知君何事泪纵横,断肠声里忆平生。




关注学术桥,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分享之用,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。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:qiaoqiao@acabridge.edu.cn

关注学术桥: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

延伸阅读

复旦博士:放弃海外名校博士后机会,毅然决然回乡

2021中国单身硕博婚恋意向报告出炉!38%单身硕博士已购房?


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—学术桥

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


  欢迎联系我们:

  高校招聘,吴老师:19927471252

  人才求职,赵老师:13810238612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